12月7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结果,中心研究人员、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本次新增6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2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化学部有9人当选。同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刘中民研究员名列其中。本次新增7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有9人当选。
孙世刚教授简介:
孙世刚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先后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界面电化学所和厦门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年起历任厦门大学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际电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973”计划能源科学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ElectrochimicaActa副主编,《电化学》主编。
孙世刚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他长期立足基础研究,结合实际应用,针对电催化领域的科学难题,注重发展原创性的研究方法,系统深入、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具有引领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他1987年学成归国到厦门大学工作,致力于开拓原子/分子水平电催化研究。1990年建立国内第一套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系统,随后又创建了国际上迄今最快的时间分辨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从而更加系统、深入地开展表面原子排列结构与电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揭示分子水平电催化反应机理研究。他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由高指数晶面围成的高表面能铂二十四面体纳米晶,这一工作显著提高了铂催化剂的活性,破解了长期认为不可能制备高表面能纳米晶的难题。该成果于2007年发表在Science上,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入选美国化学会C&EN年度24项重大研究进展、英国皇家化学Chemistry World年度40项研究前沿、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其后续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引领了国际上高指数晶面、高表面能纳米材料新方向。
迄今为止,孙世刚教授已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他引9000多次(单篇最高他引1500余次);主编《电催化和电吸附的原位谱学研究》英文著作(Elsevier)和《电催化》专著。“电催化的表面结构效应、设计合成和反应机理研究”成果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年获首届中国电化学贡献奖,2010年获国际电化学会授予的BrianConway奖章,后者是我国学者获得的第一个国际电化学会学术奖。2015年,因在电化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在促进中法科技交流的贡献,孙世刚教授获得中法化学讲座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孙世刚教授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界面电化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等重大课题。
孙世刚教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倾心教书育人。尽管科研繁忙,他仍坚守本科教学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他曾任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课程组长,并长期担任主讲老师。课程除了讲授化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特别重视结合相关领域的科技前沿和进展,引进物理学、热学、统计热力学等相关学科概念和知识,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物理化学基本知识,理解英文原版教材,了解国际上主流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理念,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孙世刚教授至今已培养了56名博士和89名硕士,多位毕业生担任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其中1位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由于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孙世刚教授授予2006年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刘中民研究员简介:
刘中民研究员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煤化工领域应用催化研究与技术开发;针对煤化工平台产品甲醇的转化利用,研制了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开发了密相循环流化床工艺,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性试验和首次工业化,已实现新增烯烃产能460万吨/年,促进了我国煤制烯烃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还研究开发了多项甲醇利用和烯烃转化新技术,并实现了工业化。
刘中民研究员作为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总负责人,领导研究团队开展DMTO相关技术研究,完成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并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实现了我国在国际上率先拥有设计和建设百万吨级工业装置的技术能力。为进一步保持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刘中民带领团队进行了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开发。2010年5月完成万吨级工业性试验,吨烯烃甲醇消耗降低10%以上。“煤代油制烯烃技术迈向产业化”获得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神华集团采用DMTO技术建设180万吨煤基甲醇制取60万吨烯烃装置,于2010年8月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并稳定运行,是世界上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2013年2月,第二套DMTO工业装置,宁波禾元60万吨/年烯烃装置开车成功,经济效益显著。截止2013年12月,已签订二十套DMTO技术工业装置的实施技术许可合同,烯烃总规模超过1100万吨/年,预计将拉动上下游投资2500亿元,新增年产值1200亿元。目前,已有八套DMTO工业装置成功开车。
刘中民研究员还主持研制成功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包括固体酸催化中压丙烯水合制异丙醇技术(东营海科3万吨/年,浙江新化5万吨/年),正丁烯与醋酸直接加成生产醋酸仲丁酯技术(南京百润5万吨/年)和甲醇制二甲醚技术(河北中捷10万吨/年);另外还完成了科技攻关、863、973等多项国家科技任务。他共培养毕业研究生33名,发表研究论文262篇,其中SCI收录185篇,EI收录134篇;出版学术专著—部;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57件,国外158件,PCT39件,授权发明专利国内131件,国外42件。
(厦门大学人事处 科技处 化学化工学院 宣传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链接:http://www.cas.cn/yw/201512/t20151207_4488383.shtml
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链接: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66/2015-12/07/20151207090251535478292_1.html